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计划年底开放,记者探访建设冲刺现场

搜狐焦点温州站 2023-02-08 15:49:24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项目工作人员赵宠说,未来,观众也是从建筑南北两侧的台阶步行至平台,再从三个单体建筑的入口处进入。2020年底,三大建筑正陆续完成地下施工“冲出地面”;2021年上半年,三大建筑实现结构封顶;2022年,外形漂…

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角,图书馆、剧院、博物馆三大建筑已拔地而起,大气漂亮的外立面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

正月十五过后,更多的工人从老家回到了工地,投入了热火朝天的建设中。新京报记者探访时了解到,今年年底,三大建筑将具备开放条件,届时,三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将成为市民的高品质文化休闲“打卡地”。

工友背着大包小包赶回工地,项目火热开工

2月7日下午一点半,记者来到了三大建筑建设现场。在项目入口处,两位刚从老家回京的工友背着背包,拎着脸盆和装行李的麻袋回到了熟悉的工地。这几天,工地的食堂、宿舍热闹了起来。

2023年2月7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建设现场,正在建设中的城市副中心剧院初露“真容”。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提前回京的工友吃过午饭正在午休,北投集团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工程部副部长田丁还在电脑前忙碌。随着项目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他要参加的会议、检查、汇报排得满满当当,每周只能回家两次。

三大建筑——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北临大运河,西临六环高线公园,与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设计方案均通过国际征集产生,且出自世界一流建筑设计团队之手。项目于2019年10月28日开工,全过程代建方为北投集团。目前主体结构已经全面完工,实现了外立面的亮相。

“节前,我们要求项目各标段现场提前存储部分石膏板、岩棉等物资,保证节后开工有材料可用。目前,三大建筑正有序推进机电和精装修等工程,我们在全力抢进度,确保达成今年年底实现对外开放的目标。”田丁说,项目制定出台了施工人员按时复工奖惩措施。目前,已有1200名工人回到工地,预计2月中旬,工人将全部到齐。届时,工地上将呈现2600余人同时施工的场面,达到全面复工满产的目标。

据他介绍,目前,空调、暖通、给排水等机电工程已经完成了70%,内部精装修工作也在加速推进。此后,北投集团项目管理团队将和三大建筑业主单位——国家大剧院、首都图书馆和首都博物馆协调布展等事宜,确保年底建筑具备对外开放条件。

剧院平台留有花池位置,南边设无障碍通道

下午两点,工地上已经到处是工人推车、拉材料的忙碌身影。几位年轻小伙扛着钢管,进入被誉为“文化粮仓”的城市副中心剧院。

沿着剧院北侧台阶,记者来到7.2米高的平台,近距离观赏这座美轮美奂的建筑。剧院项目外立面由4000余块折线铝板装饰而成,打造成舞台大幕徐徐拉开的优雅视觉效果。铝板下方布置了灯带,夜晚可以发出绚丽的光彩。

2023年2月7日,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建设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城市副中心剧院内施工。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剧院项目从西到东依次是戏剧厅、歌剧厅、音乐厅三个单体建筑。项目工作人员赵宠说,未来,观众也是从建筑南北两侧的台阶步行至平台,再从三个单体建筑的入口处进入。记者注意到,台阶上和平台都留有花池的位置,未来曼妙的歌舞和音乐将被鲜花和绿树环绕,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南侧的台阶采用了无障碍坡道的形式,方便残疾人来到建筑入口处。”他说。

在歌剧厅中,工人正用盘扣搭建脚手架并悬挂安全网,40多米高的脚手架搭建完成后,工人可以借此攀爬,安装吊顶、立面材料和水电管线。室外工地上,工人们正在挖槽,安装排水管线,确保在今年雨季前完工。

未来,剧院项目将由国家大剧院运营,它的舞台尺寸同现国家大剧院基本一致,可以实现将大剧院演出剧目在本项目无缝衔接、同步上演。为给观众提供卓越的观演体验,剧院项目各厅堂的设计采用国际一流的专业声学计算机模拟软件,确保观众厅每个坐席均有优良的听觉体验。

图书馆“山坡梯田”初现雏形,营造“临山间于树下”的阅读情趣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是根植在绿心公园中的“森林书苑”。图书馆的造型十分别致,项目整体设计元素来源于银杏叶片和森林山谷,顶部茂密的“叶片”伞盖相互交叠,聚合成为一方中国传统书画中的“赤印”。

记者看到,在阳光的照射下,建筑顶部的“银杏叶片”泛着金色光泽,和四周通透的玻璃幕墙、砖红色的陶板交相辉映,看起来十分雅致。项目外立面由276块超高玻璃幕墙玻璃围绕而成,其中最高的玻璃幕墙高达15.05米。

2023年2月7日,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建设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内施工。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步入其中,标志性的山谷和两侧形似“山坡梯田”的结构初现雏形。未来开放后,读者可以在每一层“梯田”上席地而坐,享受“临山间于树下”的阅读情趣。“未来,阶梯两端还将安装一些书柜,方便读者取阅。”现场工作人员王小彬说。图书馆的自然采光让人有种柔和自然的体验,阳光透过天窗格子照耀进来,整个大厅明亮而舒适。

在建筑内部,小型吊车不断吊送着物资,地面也进行了洒水降尘。工人正搭建脚手架,未来他们将把立柱和吊顶包裹上白色材料GRG,据王小彬介绍,这种材料又称玻璃纤维加强石膏板,石膏板有穿孔构造,可以加装吸音棉,起到吸声作用,为图书馆营造更加静谧的阅读氛围。

2023年2月7日,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建设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内对房顶进行施工。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图书馆内部设有古籍文献馆、艺术文献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开架阅览区等功能分区,图书馆地下还埋藏了一个3400平方米的世界最大“智慧机械书库”,藏书量可达650万册。

图书馆不仅外观清新自然,本身也是绿色建筑的典范。图书馆项目结合自身“银杏叶片”屋顶的设计风格,在每组“树冠”中间的天窗上安装了8组太阳能薄膜光伏系统,铺设面积达960平方米。据测算,图书馆项目光伏玻璃装机量为160千瓦,年发电量为25.6万千瓦时。

图书馆项目首层“河谷”区域的采光顶上,还创新应用了电子染料液晶智能调光玻璃的新型设备。开启动态调光功能时,形如天河的天窗玻璃将呈现出斑驳闪烁、波光粼粼的效果。同时,调光玻璃的应用将智能控制技术与调光技术相融合,相较于传统玻璃,可将遮阳系数从0.45降低至0.28-0.32之间,从而防止强烈紫外线对重要书籍胶粘剂的破坏,延长文献保存期限和使用寿命。

2023年2月7日,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建设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内搭建脚手架。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博物馆设有隔震层,可保护文物安全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的观众共享大厅和主楼为两座相对独立的建筑,为此后夜间开放创造了条件。记者注意到,建筑设计将千年前忙碌的运河图景定格在了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一片林海之中,整体建筑就像它的名字——“运河之舟”,呈现了扬帆起航的姿态。

未来,博物馆项目由首都博物馆运营,将成为一座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型综合博物馆。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为最大限度保护文物的安全,降低可能发生地震对馆藏文物的影响,工作人员通过满布在结构柱上的242个隔振支座,在建筑上部和基础间加设了一个能够“化劲”的隔震层,如遇地震发生,能有效消减74%的地震力,最大程度保证了建筑主体结构、室内重要设施和文物的安全。

2023年2月7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建设现场,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 采访对象语录:见证建筑拔地而起,像看着孩子成长

北投集团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工程部副部长田丁:我是从2018年底参与到三大建筑项目中的,当时这里还是小圣庙村。我见证了农村房子拆除、场地平整、挖基坑、打工程桩、做主体结构和钢结构幕墙以及如今开始冲刺的整个建设过程,感触很深。

三大建筑项目于2019年10月28日正式开工,我的孩子是2019年10月出生的,这对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这几年,我一方面在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也觉得三大建筑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从无到有,从低到高,心里充满成就感。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人员,能够参与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尤其是三大建筑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工程,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会全力以赴,不负所托,把三大建筑项目打造成城市副中心的金名片、新地标。

■ 记者手记:大工程建设加速,期待早日惠民

2019年,我第一次来到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采访建设进展,彼时,新栽植的树木还不够粗壮,土地上仍有大块留白。园中路也没有建好,我和摄影记者按照导航兜兜转转了好几圈,才好不容易到达了采访地点。绿化种植每年只有春季和秋末冬初,当年,绿化工人和大自然“抢时间”,在短暂的几个月种植期内,完成了8000亩造林任务。2020年9月,开园时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已经绿树成荫。如今,我从采访者变成了这里的游客。

这样的建设“加速度”,在我探访三大建筑建设项目时也有类似感受。2019年12月探访时,工地上只有塔吊等设备,工作人员介绍的是地下50米深的防渗地下墙的施工工艺。此后的每次探访,工程都有了新的变化。采访内容也扩展至它们的功能特色和绿色施工工艺。2020年底,三大建筑正陆续完成地下施工“冲出地面”;2021年上半年,三大建筑实现结构封顶;2022年,外形漂亮的建筑主体已经亮相……我也期待着尽快成为这些场所的读者、观众。

这些年,我见证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的有序拉开。标志性重大工程进入建设高峰期,背后是公共服务的稳步提升。东六环改造工程、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以及一座座新建的医院、学校……无一不将实实在在地便民惠民。正如三大建筑工地上,“开工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横幅随处可见,我相信“跑出加速度”的大工程很快会和大家见面,届时,我们不仅能欣赏到这些工程宏大的外观,也能深入其中感受它们现代化的设施和周到的服务。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

文章转载自:新京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