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方兴未艾 欧洲装配式建造体系助力

新华网 2016-11-27 09:12:51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目前,建筑工业化在我国方兴未艾,已经成为行业的新潮流。21日,“中欧建筑工业化论坛”在京顺利召开。论坛探讨了中国建筑工业化领域的现状和问题,介绍了欧洲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欧洲装配式建造体系对中国建筑工业化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 中欧建筑工业化论坛主办方之一、中建协认证中心董事长

目前,建筑工业化在我国方兴未艾,已经成为行业的新潮流。21日,“中欧建筑工业化论坛”在京顺利召开。论坛探讨了中国建筑工业化领域的现状和问题,介绍了欧洲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欧洲装配式建造体系对中国建筑工业化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

中欧建筑工业化论坛主办方之一、中建协认证中心董事长王海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投资、大建设,我国的建筑资产总值在2015年就已达到47.6万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排名前列。但地产及建筑行业能耗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40%,碳排放约占全球碳排放的8%,95%以上的既有建筑是高耗能建筑,新建建筑能耗水平比欧洲高6倍。所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迫在眉睫,更是新常态下顺应宏观环境变化、践行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都对建筑工业化给予了高度重视,一批大型建筑企业也开始依托建筑工业化实现转型升级,并相继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无论是供给侧的生产体系,还是需求侧的市场培育,都还存在着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体系化问题。

在供给侧端,由于产业链不完善、初始投资大、运输成本高等因素,工业化建造方式平均成本仍远高于现浇体系,且概念、卖点仍以生硬灌输为主,带来市场定位与产品定位不清晰、产品体系不成熟,同时技术体系尚未健全,在设计、施工与规模化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需要系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产业化进程中还缺少系统的顶层设计,缺少配套的监管机制。在需求侧端,目前国内建筑工业化产品仍以政府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公益性公共建筑为主,商品住宅产品屈指可数,社会舆论宣传不够准确,社会认知存在很多误区:如认为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不好,装配式建筑产品会千篇一律,装配式建筑产品是低端产品。

为此,中建科技集团董事长叶浩文在论坛上提出“三个一体化”以推进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应用,即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满足系统性装配的要求,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满足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同时,国家也已经出台一系列文件要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此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6〕71号) 》也明确规划了中国建筑业工业化的实施计划,提出要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这意味着,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缓慢行进后,建筑产业现代化在我国的发展有望真正迈入“快车道”。

“可持续的体系建设是建筑工业化未来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相比国内建筑工业化领域发展现状而言,欧洲装配式建筑技术、生产加工和装配建造体系建设经过60多年来的发展,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已非常完善,被市场和用户广泛接受,建筑工业化部品构件生产技术也相当成熟,高度工业化方式生产的墙板、楼板、屋顶以及公共建筑中的梁、柱构件等都在建筑市场中占据了很大比例的份额,如叠合楼板的使用已超过90%。”王海山分析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有近10年历史的欧洲建筑工业化领域权威学术交流平台——Engineering Days在本次论坛上首次被引入中国,为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最前沿的技术成果参考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

论坛上,多位来自欧洲的建筑企业负责人介绍称,如今名为HYBRID的装配式建造体系在欧洲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已被广泛使用,是一种融合半预制叠合构件、实心预制构件、现浇构件、边缘约束构件以及预制梁、楼梯、阳台等异形建筑部件而形成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其具备的模块化设计、高工业化生产、施工方便快捷、对环境影响小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建设行业的工业化程度,对中国正在探索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向,突破目前装配式建筑领域结构体系存在的重复设计、工业化生产水平低、建筑成本高、质量控制难度大等发展瓶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