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古代温州文化气派!全新打造的公园路十景之“府学儒风”国庆

搜狐焦点温州站 2019-09-23 09:13:16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这几天,在市区公园路名城广场的南侧,多了水池、石桥、牌楼石门、木制门楼等古色古香的风景。

这几天,在市区公园路名城广场的南侧,多了水池、石桥、牌楼石门、木制门楼等古色古香的风景。

这些仿古建筑是今年五马历史文化街区启动公园路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公园路十景”之一“府学儒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将于10月随名城广场开业同步对外开放。

工人正在施工中。

为何选择此处打造“府学儒风”

名城广场位于市区解放街与公园路交汇处,是五马街道一个重要的商圈。而“府学儒风”一景选址位于该广场的南侧。

那么,为什么选在此处建造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景观?

“温州教育源远流长,温州府学文庙曾是古代温州的较高学府。”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说,温州府学文庙和当时其他各地的府学文庙一样,既是地方政府主管主办的官学,也是儒生祭祀先圣孔子的场所,采用的是“庙学合一”的布局。温州的府学文庙在旧城东片,旧时被称为“东庙”。“名城广场现所在位置是古城‘东庙’的核心区域,可以说它是温州文化文脉的发祥地,在这里‘重塑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延续的寓意。”

该负责人说,原址文化重现,可以更好地记住温州“文化脉络”,“现在的府学巷就是因为毗邻温州府学文庙而得名的,这就是历史文化最直观的体现。”

名城广场南广场,几座复古型的文庙代表性建筑物正在连日施工中。

建筑布局的背后也有讲究

日前,记者从市区解放街步入府学巷看到,这几处仿古建筑主体已完工,施工人员正在对相关配套设施进行扫尾。站在南侧广场中央,能够明显感受到这里散发出的文化气息。

在名城广场南侧,建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水池,水池上方一座南北走向的小石桥横跨而过,桥面由4条石板组成。石桥北面通向一扇牌楼式石门,石门为三间四柱式结构,四根石柱左右相连,接连的墙垣上刻有“花鸟走兽”,另外在石门正中央位置还镌刻着“棂星门”三字。在距离“棂星门”中轴线北面方向几十米处有一尚未在顶部覆盖瓦片的大型镂空木门,木门北面紧挨着名城广场建筑。

据介绍,这些仿古建筑是文庙的标志性建筑,分别叫做“泮池”“泮桥”“棂星门”“大成门”。古时称泮池为孔子的洗墨池,后人出于尊孔,把泮池作为文庙水池的专用名称;泮池上建跨池之桥,名泮桥,因泮水而得名,平时封闭,不许一般人跨越,须状元及第者方可从此桥跨过,故也称“状元桥”;“棂星门”则喻为天上文星;“大成门”古时是作为文庙的最后一道大门,因形似古代的兵器“戟”,故又称戟门。

鹿城区历史街区文化小组负责人柯胡斌说:“仿古建筑的布局,旨在唤醒此处为‘孔庙’原址的历史记忆。”

文化景墙上雕刻的温州府学宫图

“历史重现”体现出温州区域特性

“大成门”竣工后,其下方还会立一块“成化碑”。

说起这块“成化碑”,可以说大有来头:它是复刻山东曲阜孔庙同文门的“成化碑”。据介绍,在山东曲阜孔庙同文门周围,有四座明代御碑,其中体积较大的一块碑就是“成化碑”,碑文内容是明朝成化皇帝所撰,碑上文字为阴刻楷书。近年来据后人考证,“成化碑”阴刻楷书为明代温州著名书法家姜立纲(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在明代因善书闻名海内,被称为“一代书宗”,其书时称“姜书”)所书。

除此之外,在“泮池”东侧,还建有一处着实富有温州地域文化气息的“文化景墙”。

“文化景墙”为四面闭合结构,每一个墙面都各具特色。

东面刻有“开天气象”四字,其字为宋代理学家朱熹(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少有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来仙岩探访期间所题。

南侧刻有“经世致用”四字,其为“永嘉学派”提倡的功利之学,反对虚谈性命之意。[永嘉学派又称“事功学派”“功利学派”等,是南宋时期在浙东永嘉(温州)地区形成的、提倡事功之学的一个儒家学派,是南宋浙东学派中的一个先导学派。]

西面刻有“东南邹鲁”,据介绍,在我国1300多年科举历史中,温州曾经产生过1976位进士、27位文武状元,特别是在南宋时期,温州进士登科人数仅次于福建,位居全国第二,被誉为“东南小邹鲁”。镌刻“东南邹鲁”是形容温州历来崇文好儒。

北面竖有6条石柱,为复刻此前在此处出土的石柱,其中2条为石刻龙柱,另外两对各刻有对联。

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孔庙文化在全国各地都有,“府学儒风”景观则是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温州特有的区域元素,以此来描绘温州文化昌盛之意。

温州府学文庙展示馆能有更多文化体验

除名城广场南广场的“历史建筑”设计外,在与“大成门”相连的名城广场西楼二、三层还设有“温州府学文庙展示馆”。该展示馆于2019年初开建,总面积约为550平方米,分“文庙”“府学”“书院”三个部分进行布展。

据介绍,二楼主要展示“府学文庙来历与变迁”“学而优则仕”的人文故事,还有“书院发展与永嘉学派”“开新风办新学”等内容;三楼则主要展示“历代教育名家的思想展出”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讲堂的参与、体验。

柯胡斌说,温州府学文庙展示馆是教育发展和变革在温州地域的一种具体表现,集中展示可以让当代人对温州教育变迁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传承和延续。

附:公园路十景

濠河泛月

有东护城河、中山桥等,将形成公园路东入口文化景观区。

东护城河,古时也叫“东城濠”, 北濒瓯江,东边护城河长576丈,南边利用温瑞塘河,长500丈。是温州现在留存下来依然保持的较为完整的护城河体系,目前是一条断头河。

中山桥:1930年前后,为动工兴建中山公园,华盖山至积谷山的一段城墙被拆除,为方便交通,在华盖山南麓护城河上架建一座石拱桥,即中山桥,连接公园路。如今的市区公园路、五马街、禅街,曾一度分别被命名为中山东路、中山中路和中山西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环城河周边改造的需要,温州旧城东边的环城河被填掉,改造成环城东路,仅留下如今中山公园东侧的河道,架设在环城河上的中山桥也不得不拆除。

斗城遗韵

将成为温州古城墙展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这是展示温州斗城格局、城墙建造历史和工艺文化的区域。

相传古城营建之初,东晋堪舆大师郭璞正好寓居温州,于是请他来卜建郡城。郭璞登上现在位于古城西北角的郭公山,见瓯江以南“数峰错立、状如北斗”,于是连城内五山,筑城墙,加上城外四座山,以地上的山体来对应天上的北斗星象,因此温州古城也被称为“斗城”。

温州城墙最早建筑时全部是用石头垒筑的,古城墙北边沿瓯江修筑,在华盖山等小山则依山就势,逶迤曲折,雄险壮观。不过最早的石头城墙随着历史上多次的修建早已不存。到了后来,城墙全部成为中间夯土,两面包砖的结构。温州和绍兴是浙江仅有的两座千余年来城址未变的城市。

华盖洞天

华盖山,因山体形态像古代帝王出行时所乘坐的车辇上的伞盖,故得名。华盖山曾经被唐代的道书《洞天福地》列为“天下第十八洞天”,山上留存有许多和道教文化相关的古遗迹,如资福寺、东瓯王庙遗址、炼丹井等。有三生石、五粒松、青牛坞、蒙泉诸胜、大观亭、却金亭、临望亭、玉华亭、双烈亭等历史遗存。

瓯医溯宗

浙南地区排名前列西医院——瓯海医院旧址。

瓯海医院是本地热心公益人士杨玉生、吴璧华、潘鑑宗、黄溯初等发起并捐资创办的浙南地区排名前列西医院。这里原是辛亥革命老人黄颂英的父亲——晚清举人的宅院旧址,人称举人院。温州瓯海医院系地方民办医院,自创始至1949年,共办了28年。

九柏峥嵘

在绣花铺伪装下开展革命通讯工作的新四军通讯处。

1938年,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从温州平阳山门出发开赴前线投入抗战洪流,当时的新四军通讯处就设立在公园路的魏宅和黄宅。作为瓯绣能手的温州通讯处主任周饮冰在黄宅开了一家绣花铺,对外以店老板的身份掩护开展革命工作。

儒英咸集

“儒英坊”差不多就在现在的县学前(南起公园路,向北转西至兴文里止)。

拿“县学”作字面解,其坊间的书香墨迹便可知一二。所谓县学,即是一个城市的最髙学府。在古代温州,县学在元、明、清诸代均有修建或扩建。由于当时县学前的书卷气浓厚,来来往往的大多是衣冠楚楚、满腹“四书五经”的秀才们,可谓儒家英才荟萃,县学前被 取名为“儒英坊”、“聚英坊”。

城南旧事

有记录温州旧事的南洋照相馆,有讲述张爱玲与温州旧事的中山旅舍、呈现温州七十余年历史变迁的温州日报报业大楼,以及反映温州古巷、民居风貌的的花园巷和郑氏民居。

南洋照相馆,创设于1939年,是温州市区最受群众欢迎的摄影“三家店”之一。

中山旅舍,张爱玲为爱追到温州,当年就住在公园路中山旅舍。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胡兰成作为汉奸被民国政府通缉,在一姓斯朋友的帮助下,一路到了温州。1946年,春寒料峭的二月,张爱玲席卷行囊远赴温州来看他。对于张爱玲的寻情而来,胡兰成惊而不喜,甚至有怒。他将张爱玲安置在温州城中的一家旅馆,因怕警察查夜竟未敢留宿,只每日白天才去陪她。中山旅舍,是张爱玲的伤心地。

府学儒风

有温州府学文庙旧址,是温州古代历史文化遗址,又是温州古代教育的发祥地。

温州教育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太宁初年(323-325)就建立永嘉郡学(府学)于华盖山麓,这是浙江省地方发展史上最早的一所府学。唐太宗时,下诏各州县学皆同建孔庙(文庙)。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温州知府叶温将永嘉府学迁至九星宫故址(即今老工人文化宫一带), 从此这里就成为温州府学与孔庙。府学所在巷子因此称为府学巷。新中国成立后,府学孔庙被拆建,改建为市工人文化宫,同时东首旧址改建温州市人民大会堂。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建立温州府学文庙以来,历经近千年,培养出大量人才。南宋以来,温州府中进士者1285人,其中状元6人。

城隍曲韵

南戏台,北照壁。城隍曲韵,人声鼎沸,再现当年城隍盛况。县城隍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鹿城文史资料》记载:“庙前有月池,场地宽阔。清末民初温州尚武京剧设此,为温州培养了一批名角。”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办过南市戏院、公共游艺场,放映过电影,东南剧院曾设于此。

开元问禅

建于东晋太宁二年(324)的崇安寺,是温州目前有史记的最早寺院,唐时改名“开元寺”,大概范围为南起新华书店、东南大厦北至兴文里。据考证,张璁和曾任礼部侍郎的王瓒曾客居寺中。1903年前后,养正学堂办在开元寺旧址。

注:以上效果图仅供参考,以实际为准

来源:温州鹿城发布

资料:温州都市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