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控股:去年土地储备2亿平方米,“二次混改”不设时间表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4月26日,总部位于上海的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绿地控股,600606.SH)正式发布2020年年报。
2020年,绿地控股营业收入4557.53亿元,同比增长6.53%;结转收入1948亿元,毛利率26.39%;扣非归母净利润144亿元,同比增长13.13%;总资产13973亿元,同比增长21.96%;归母净资产848亿元,同比增长7.45%。
2020年,该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447亿元,同比增长132.17%;货币资金1035亿元,同比增长16.42%。
对于市场关注的二次混改,绿地控股在未来五年规划中提到:推动深度混改、股权多元化等改革举措,实施激励机制改革,增强内在动力。澎湃新闻从绿地控股了解到,绿地控股“二次混改”推进过程中,成熟一步推进一步,不设具体时间表。
总土储2亿平方米
绿地控股以房地产和基建为其两大核心产业。
在房地产方面,2020年,该公司合同销售金额3584亿元,销售面积2909万平方米。回款达到3089亿元,回款率86%,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销售结构上,住宅销售金额2725亿元,同比增长8%,占比达到76%,商办占比24%。销售均价为12300元/平方米。
去年全年,绿地控股累计获取项目90个,新增土地面积1365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2932万平方米。总土地款929亿元,总货值约3330亿元,平均楼面价3175元/平方米。一二线核心城市项目占比提高,按货值计算,约70%的项目位于一二线城市;按计容建面计算,约70%为住宅。新获取“地产+”产业协同项目建筑面积超过2300万平方米,占比超过80%。
截至2020年底,绿地控股总土储2.0088亿平方米,其中,持有待开发土地规划计容建面0.4592亿平方米,在建1.5496亿平方米。
2020年全年,该公司新开工面积3178万平方米,新增有效供应2272万平方米,竣工备案2356万平方米,完成交付3017万平方米,交付同比增长41%。
大基建集团2025年营业收入8500亿元
绿地控股基建产业2020年正式组建绿地大基建集团,全年营业收入2334亿元,同比增长24%。绿地基建产业旗下成员企业全年新签合同6103亿元,同比增加62%。
截至2020年末,绿地大基建板块在建项目总金额为9752亿元,其中:房屋建设业务7062亿元,占比72%;基建工程2285亿元,占比23%。
截至目前,大基建集团旗下包括绿地城建集团、贵州建工集团、绿地城投集团、江苏省建集团、西安建工集团、天津建工集团、广西建工集团、上海市水利工程集团、河南省公路工程局集团等9家成员企业,拥有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近20项。
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此前曾表示,绿地控股未来会研究分拆大基建等板块单独上市的可能性。对于近两年“长势”喜人的基建产业,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要求,到2025年,绿地大基建集团目标营业收入达到8500亿元,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前100位,成为科技型、综合性建设发展总服务商。
虽然绿地大基建集团上市尚无时间表,但绿地控股旗下绿地金融控股集团已明确三年内上市,利润达到60亿元。2020年,绿地控股金融产业利润总额为37亿元。
对参股企业重庆协信计提7.62亿元减值损失
截至2020年12月31日,绿地控股短期借款318.74亿元;有息负债余额3218亿元,整体平均融资成本5.64%;此外,该公司合同负债及预收款项创下其历史新高,为4215亿元,同比增长10.6%。
报告期内,绿地控股发生资产减值损失33.76亿元,其中存货跌价损失24.54亿元,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7.62亿元。
计提的存货跌价损失中,绿地控股表示,部分海外项目因疫情影响使得销售周期和开发周期进一步拉长,导致成本增加及折现时间加长,共计提跌价减值损失9.91亿元;境内项目因政府调控限价等原因计提跌价减值损失约14.63亿元。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主要为对参股企业重庆协信远创实业有限公司计提的减值损失。
截至2020年12月末,绿地控股出租物业面积为375.34万平方米,出租率78.2%。2020年度,该公司出租物业取得租金收入12.2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0.27%。
绿地控股认为,2021年,中央将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调,落实“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热点城市一旦出现楼市和地市过热、房价和地价过快上涨的情况,调控措施必然升级。2021年房地产融资调控将持续从严,房企去杠杆、降负债将是大势所趋。
基于此,对于2021年的重点工作,绿地控股提出,以回款为核心衡量销售业绩,狠抓回款工作,着力提升回款质量;落实严格的考核奖惩措施,全力以赴推动库存去化,促进现金回笼;着力推动新增投资结构优化调整,把资源聚焦到城市群、都市圈等中国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上来,聚焦到重点省会及区域中心城市上来,着力增加住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