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曾经埋着宝——走访三垟南朝瓯窑旧址

搜狐焦点温州站 2019-09-23 09:14:53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三垟湿地公园里面有一个南朝瓯窑旧址——周胜春

周胜春

三垟湿地公园里面有一个南朝瓯窑旧址,它隐蔽偏僻,毫不起眼,但却有着古代瓯越子民的传奇,有着高深技艺的表达,承接着历史。它没有随着三垟湿地内的居民整体搬迁而离乡背井,没有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而是得以保留下来,无声地透过历史的迷雾,诉说着往事。

古代中国,闻名于世的瓷器生产地不止有景德镇,不止有龙泉,还有温州,而温州,名不见经传的一汪清水公园的三垟樟岙村樟岙山上,居然有一个南朝瓯窑烧制地。

沿着三茶路即三垟往茶山方向的古道,钻过门框一样的小桥洞,往前约50来米远,在山林的左侧,一片绿色葱茏之中,就隐藏着南朝瓯窑旧址。

山林茂密之间,一条幽幽的小黄泥路蜿蜒着朝里面延伸。低头循迹前进,约20来米,在一棵枝叶树杈四散招展的老树下,立着一个1990年的瓯海区文保单位石碑,碑文写明该处窑址面积为650平方米,堆积层(烧窑地方的土层)厚为0.5米,这让我想起西安兵马俑一层一层的土层,随便一挖就是一个战士或者战马出来,还写明制作的产品有罐、杯、钵、碗、器、盖等,结合故宫博物院藏的东晋瓯窑青釉点彩盘口壶,可以发现其产品特点为胎质灰白,厚而致密,釉色淡青,明净光亮。碑文还介绍了它的纹饰为常见的莲瓣纹,还有荷叶纹,也是温州这一带常见的,线条纤细,婉转流畅。其装烧方法为支钉间隔明火叠烧,即指用钉子隔开,一层层叠起来用明火烧制,且注明这个遗址为瓯窑制瓷技术的发展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一块茂密的阔叶林之下,藤蔓枝条七纵八横交错之中,有一块暗红色的石头,长条形,一头稍小,一头如树桩般大,整个尺寸如成年土狗大小,应是已制成毛坯的原材料,旁侧躺着一块长条形的石砖,规制约一只冬瓜大小,只是上面隐隐透露出青釉来,还有几块石条叠加着堆放在一起,约有半米长30厘米宽,应就是砌瓷窑墙体的材料了。据相关史料记载,此处为温州地区发现的少有一个南朝窑址遗迹。该窑产品造型、纹饰与宁波云湖窑出土的产品惊人的一致,个中经历了怎样的流转,有着怎样的渊源,由于没有相关材料记载,仍然是一个谜。

樟岙山与大罗山仅一山之隔,也是石头山黄泥土,烧窑时可以就地取材,就地烧制,天造地设,自然条件优质,带来成本较低,产品高效的天然优势。而且临近三垟河水系统,船只运输方便,属于制瓷的优质场地。

该处遗址发现于1985年,当时首先发掘到陶瓷碎片,南朝时应有过兴盛时期,至于何时衰落,无法考证。据樟岙村村委会主任郑洪明说,从一些老人口中得知,民国初年村里已没有制陶人家了。七八年前,村内在此埋排污管道,挖掘出两个完整的陶器,破坏掉一个,另一个状如花瓶,是迄今为止挖掘出的少有一个完整的陶器。

温州迄今为止已发现瓯窑古窑址200余处,首例窑址是1937年陈万里在瓯海区西山护国岭脚发现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时光流经1500多年,那个只有一半江山,历经四个朝代的王朝,已在烟雨中消失殆尽。关于南朝寺庙,大罗山上迄今尚未发现有其遗迹的存在。在三垟湿地内少有依山傍水的地方,少有种植杨梅的山上,还能发现这一处南朝窑址,将其称之为宝,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还能透过历史烟尘,窥得那个时代的一鳞半爪,乃是幸事一桩。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