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看温州!这些关键问题,温州这样回答!

搜狐焦点温州站 2019-08-06 08:58:22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8月5日下午3时,省政府新闻办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温州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打造民营经济新高地”为主题,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温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建明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吸引境内外52家媒体的70多

8月5日下午3时,省政府新闻办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温州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打造民营经济新高地”为主题,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温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建明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吸引境内外52家媒体的70多位记者参加。

“温州好,别是一乾坤。” 姚高员在主题发布时用一组组生动的事例、一个个翔实的数据,全面展示温州70年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总结全盘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生动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州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 、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的奋进之路。

70年来温州取得了哪些成就?

小编带你一起来了解~

现场提问环节实录

在今天举行的省政府新闻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温州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们踊跃提问,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温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建明一一给予回应。

香港经济日报记者:

当前浙江正积极参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请问温州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考虑?

陈建明:

温州成功列入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使温州搭上了国家战略平台的“顺风车”,挤进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快车道”。我们积极抢抓这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推动温州全方位、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目标定位上,我们提出要加快建设“三城市两枢纽”的目标愿景,即加快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城市、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上海高端资源溢出的重要承接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联动海西区的桥头堡和重要节点枢纽。

在工作重点上,我们将着力从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区域合作交流、对外开放、生态联保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等七大方面全力抓好对接融入。

比如,在民营经济创新示范方面,我们将深入推进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一方面,主动对接上海电子信息、汽车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推动温州高级智能电气、时尚智造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抢抓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机遇,与长三角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携手共建跨区域、多层次产业创新合作平台,加快构筑长三角创新协同生态圈,全力打造长三角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比如在大都市区建设方面,我们将按照《浙江省大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加快构建“一主二副三轴四带”的空间结构,推动温州城市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越,重点是组织实施创新城市、开放城市、便捷城市、宜居城市、花园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和时尚城市建设八大行动,加快建设极具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比如在区域合作方面,重点是深度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积极引进在沪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在温设立分支机构。我们将面向长三角打响“长寿之乡”“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品牌,发挥温州医科大学眼健康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中国眼谷”、森林康养基地等标杆性项目,加快打造长三角区域医疗康养中心。积极参与共建长三角“一网通办”在线服务体系,实现长三角政务服务线下异地办理和全流程线上办理。7月18日,温商黄建斌在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领到上海嘉定市场监管局核发的营业执照,成为省内颁出“上海营业执照”的排名前列单,等等。

总之,我们将全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新机遇,努力在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实现温州新发展。

浙江日报记者:

温州启动创建全国排名前列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刚才姚市长也在发布中提到了,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具体有哪些新举措新突破?

姚高员: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十九大作出的重要论断。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我们悉心感悟、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健康”的重要论述,率全国之先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全力打造“面向两个一百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民营经济之都”。

去年8月,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批复温州创建全国少有的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之后,我们坚持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创新,围绕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这两大命题开展创新突破,推出“80条新政”和“146项具体措施”,146项具体举措中有22条是突破性举措,有61条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引领性举措,两者合计占57%。

一是竭尽全力为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重中之重是给民营企业家充分的礼遇和尊荣。我们把民营企业家视为发展之本,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率全国之先设立“民营企业家节”,出台实施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重大涉企案件风险报告、企业家紧急事态应对等制度,定期召开政企圆桌会议,创办民营经济学院,开设亲清政商学堂,分批安排150名企业家和党政干部同在屋檐下学习培训,54名企业家到市县部门挂职。实行“青蓝接力培养行动”,让更多创二代脱颖而出。实施“家园工程”,建成投用5万平方米的“世界温州人家园”和民营经济博物馆,为民营企业家打造精神家园、情感地标。率先推行“三清单一承诺”制度,推出政商交往“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和清廉民企建设“引导清单”,开展“反对不按规则办事行为承诺”,形成“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良好氛围。这些关爱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创新举措,受到企业家普遍欢迎。

二是竭尽全力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供给,重中之重是设身处地地为企业精准服务。把化解企业发展难点痛点作为主攻点、发力点,打出精准服务组合拳。在企业维权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方面,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搭建民营企业维权服务平台。建立常态化历史遗留问题“理旧账”制度,帮助企业卸下历史包袱,轻装发展。比如,针对工业企业产权历史遗留问题,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通过征收后公开出让的方式予以灵活处理。在涉企执法方面,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将“尺度”和“温度”相结合,全面推行柔性执法。梳理推出3290项“涉企免罚清单”,对轻微违规行为实行“首次不罚”。在破解融资难方面,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推出“无还本续贷”、企业共有厂房“按份额抵押贷款”等融资新政14条举措,贷款余额和贷款利率实现“一增一降”。在政策兑现方面,创新实施惠企政策直通车,全面清理整合产业政策,打造产业政策奖励在线兑现系统,实现从企业自主申报向政府主动推送、企业上门办理向网上办理、政策跨年度兑现向当年当季甚至实时兑现的“三个转变”,惠企政策兑现时间从原来近400天压缩到现在平均41天。

“两个健康”先行区去年8月获批至今正好一周年,一年的创建实践给温州带来了可喜变化,实现了“四个明显上升”:一是企业家发展信心明显上升。上半年企业家信心指数121.6,已连续8个季度处于“较为景气”区间,目前呈现继续走高态势,对下半年信心指数的预期比即期高1.7个点。二是营商环境满意度明显上升。去年温州在全国297个城市中营商环境排第26位,今年温州小微企业环境满意度全省排名前列。三是对民企支持力度明显上升。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置,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6月末民营经济贷款余额4478亿元,比去年底新增335亿元;民营企业贷款利率5.46%,比去年底下降0.16个百分点。四是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上升。在全国各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下降的情况下,上半年温州GDP不降反升,由2018年的7.8%上升到8.2%;上半年民间项目投资增长29.2%,高于全省12.5个百分点;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万,居全省第二。目前温州“两个健康”的不少创新经验和做法已被全国全省复制推广。

一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创建工作是应对经济下行的有效抓手,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是促进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有为举措。正如全国工商联领导所说,选择温州作为“两个健康”先行区试点,选对了地方。

新华社记者:

外界对温州有一个鲜明印象,就是温州人普遍富裕,民间资本充裕,可以说是温州发展的一大优势,也是温州金改涉及的重要范畴。请问,温州如何管好用好这些民间资本,如何让鼓励引导其参与社会事业?有没有好的经验可以给全省全国借鉴?

姚高员:

感谢您对温州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改革的关注。温州在这方面的探索起步比较早,上世纪80年代初就相继创办民办股份制幼儿园、民办初高中学校,1989年成立全国排名前列民营医院。通过40年的探索实践,我们依托市场机制灵活、民间资金充裕这两大独特优势,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全社会办社会事业的发展路子。特别是近年来,温州先后获批成为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全国排名前列社会力量办医联系点和全国少有的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社会力量在温州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全市形成了民办与公办互为补充、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主要有三点经验体会:

一是在准入上要体现“宽”。对于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我们的态度是“非禁即入”,始终秉持“社会力量愿意办、能够办的都放手支持办”的理念,坚决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以较低的门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让民间资本“活”起来。目前,温州民办教育承担了全市1/3的教育任务;民营医院占到全市医院总数的2/3,其中温州康宁医院2015年在香港上市、成为全国较大的民营精神科医疗集团;体育类工商登记主体2.5万家,是试点前的2.3倍。

二是在机制上要坚持“活”。我们相继推出社会办医20条新政、民办教育“1+9”新政等高含金量的系列政策,在分类管理、土地供应、融资贷款、税费优惠等方面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突破。比如率全国之先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登记管理;打破人员身份限制,通过人事代理等手段,为各类人才参与民办事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通过政策引领,以政府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大投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竞技体育方面探索了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发展路子,突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由政府包办的模式,去年雅加达亚运会上10名温籍运动员取得了10金4银1铜的好成绩,其中4名运动员就是通过社会力量机构培养输送的。

三是在来源上要立足“广”。不管是本地民间资本、在外温商资本,还是非温籍外地资本甚至海外资本,只要是社会资本,我们都给予同等待遇,让各类资本都能够顺畅、公平地进入社会事业领域。这几年,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超40亿元;投入教育领域91亿元,其中有投资主体来自上海新纪元、上海协和、江苏翔宇等省外教育集团;签约社会力量办医项目70个、其中41个已建成运营,有些办医主体来自韩国、台湾等。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改革力度,努力把“全国试点”办成“全国示范”、为全国改革提供样板。

中新社记者:

近年来浙江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企业和老百姓到政府部门办事都更加快捷了,请问温州在这方面有哪些特色亮点和创新做法?

陈建明: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温州市委、市政府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全力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各项举措在温州落地见效。我们不仅实现标准地改革、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90天”、民生事项“一证办”达100%等要求,而且创出了许多温州特色和亮点,比如我们推出了“最多跑一次”改革“新三版”,即民生版、企业版和海外版。

一是“民生版”,也就是便民服务“瓯e办”。我们针对基层群众办事路途远、非工作时间无法办等实际困难,自主研发了汇集审批、证明、缴费、公共服务四大类、共640项常用功能的“瓯e办”便民服务终端,通过服务终端刷证、刷脸办理。目前,已在全市185个乡镇(街道)布设“瓯e办”1000多台,月办件已超过4万件,群众办事就像家门口“便利店”购物一样方便。这个改革项目被评为了2018年度中国“互联网+政务”50强。

二是“企业版”,也就是惠企政策“直通车”。我们针对民营企业反映惠企政策多、兑现慢、兑现难的突出问题,创新推出了惠企政策“直通车”。这个“直通车”怎么开?我们一是抓清理,就是把历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进行集中清理,并按照“政策导向性、操作便捷性”原则,将把散落在各个部门的178个产业政策整合成5个产业新政。二是抓政策宣传、培训,结合“万名干部进万企业”等活动,广泛开展政策大宣传,让更多的企业知晓政策、用好政策。三是抓兑现优化,我们通过数据共享减材料、流程再造压环节,对政策兑现流程进行优化,并率全省之先打造了产业政策奖励兑现系统平台,实现企业政策兑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核、网上审批、网上兑现。目前,通过惠企政策“直通车”,我们已办理企业兑现申请约5376件,核定奖补资金11.5亿元,深受广大企业欢迎,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三是“海外版”,也就是为侨服务“全球通”。温州是全国著名侨乡。针对华侨回国办事成本高、来回跑、耗时多等“痛点”问题,率全国之先建立跨境为侨服务远程办事系统。目前已在法国、意大利等4个国家设立8个“全球通”海外服务点,在温州市民中心和华侨较多的6个县(市、区)设立国内服务窗口,通过视频联线即可实现华侨身在国外就能办成国内事,深受广大华侨欢迎。目前,已累计办理公证、户籍等80项事项、4000多件次。去年6月,省委车俊书记还出席了南非海外服务点开通仪式,对温州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此外,我们还首创建成了全省较大的医学“影像云”平台,实现了市内各大医院B超、CT影像资源共享、互认,大大降低了患者就医费用。深入开展新生儿出生“一件事”、退休“一件事”联办等,经验做法在全省得到复制推广。

总之,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奋力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不断增加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

香港商报记者:

刚才姚市长介绍到目前有70万温州人在131个国家、175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创业发展,世界各地都有温州人的身影,在国家大力推进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请问温州如何通过利用世界温州人的资源,来进一步实现自身转型发展?

姚高员:

温州与其他地方不同,有内外两个经济:一个是温州本土经济,另一个是“在外温州人经济”。最近有学者用国民总收入(GNI)这个概念测算得出2018年“温州人经济”的总量大约为1.23万亿,这意味着除了6006亿元温州本土经济之外,近250万在外创业的温州人在全国和世界各地创造了6300亿的经济规模。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在外温州人力量的运用,通过多种举措,努力把在外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本土经济,将世界温州人优势转化为温州发展的优势。有三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打好“温商回归”这张亲情牌。在外温商既有雄厚资金,更不乏优质项目。全国仅由温商控股的上市企业超60家,为温州本土上市企业的两倍多。在浙商回归的总抓手下,我们以乡情为纽带,突出抓好两个温商回归工作载体:一是“温商领头雁工程”,面向实力温商开展敲门招商、定向招商,回归了唯品会、青山控股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像销售产值超2600亿的世界500强青山控股,已回归温州新建区域总部,去年贸易回归561亿,落地瑞浦新能源高新项目,并正在筹建青山国际体检中心。二是“家园工程”,专门打造了“世界温州人家园”,号召在外温商情感回归、总部回归。去年世界温州人大会一次性签约25个温商总部回归项目,当年新增税收8亿多元。今年上半年又回归总部项目39个,新增回归税收18.6亿元。

二是下好在外温州人“智力回归”这步先手棋。在外温籍优秀企业家和高端人才是两大重要资源。过去温州大学生“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一大批温籍高端人才留在了市外甚至海外。为了让温州的人才为家乡做贡献,我们着力下好人才回归的先手棋,重点做了三件事情:排名前列件是出台历年来分量最重、含金量较高的“人才新政40条”;第二件是推出“家燕归巢”工作载体,号召智力回乡;第三件设立35家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面向全球以商引才、以才引才。这些举措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去年在外温籍大学生回温率接近60%(5个出去读书的大学生毕业后至少有3个人回来工作)。

三是用好“世界温商”这张环球网。这张网过去主要是帮助温州实现商品贸易的“买全球卖全球”,现在这张网有了更多的用途:其中之一就是“以商引商”,通过世界温商招引全球投资商,2012年以来非温商投资项目到位资金占比从不到30%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74.3%。还有就是“以商铸链”,温州3个高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内外产业链衔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载体,在抵御中美贸易摩擦风险中发挥了重要的阵地作用。

我们将始终珍视世界温州人这个独特资源,努力让内外温州保持互促发展、携手共进的好局面。

浙江经视记者:

推进“四大建设”是引领浙江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温州作为离省会城市杭州最远的地市,请问在推进大通道建设方面有哪些大动作?

陈建明:

首先,非常感谢媒体记者对温州综合交通发展的关心。国务院“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明确温州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加快推进“四大建设”,这为温州综合交通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支撑。为此,温州市委、市政府抢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提出了要“大干交通、干大交通”,并由市委全会专门作出加快综合交通发展的决定,市委全会作出综合交通决定在温州历史上是首次,在全国地级市中也是少有的。

在具体举措上,我们重点组织实施“8223”工程。“8”,就是开展高速铁路大攻坚、高速公路大会战等八大攻坚行动;两个“2”,一个就是今后5年温州综合交通投资要超2500亿,比前五年翻一番多,另外一个就是重点推进227个重大综合交通项目建设;“3”就是构建三个一小时交通圈,即温州到杭州、到各大都市区一小时交通圈,温州到各县(市、区)中心城镇高速公路一小时交通圈,温州市区公共交通通勤一小时交通圈。

比如,围绕构建“521”高铁时空圈,我们开工建设了杭温高铁,规划建设甬台温高铁、温福高铁,届时温州到杭州只需1小时;到南京、厦门等长三角和海西城市群核心城市只需2小时;到京津冀、珠三角只需5小时;围绕构建“一环一绕九射”高速公路网,“十三五”温州全市在建高速总里程达320公里,超过全省的1/3,也超过温州前20年的总和。

比如,温州机场T2航站楼建成以后,去年客流增长21%,突破千万;今年上半年客流增长15.5%,在全国36个千万级机场中客流增幅名列排名前列。接下来,我们正在谋划建设温州机场T3航站楼和第二跑道,计划再用四年的时间,争取温州机场旅客吞吐量超2千万。海港方面,我们正在加快推进总投资超150亿的乐清湾港区铁路支线、乐清湾港区C区码头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温州作为全国重点枢纽港的地位。

总之,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快构建外快内畅、互联互通、立体多元、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温州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浙江卫视记者:

我们了解到,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先后23次到温州调研考察,并勉励温州将这部创新史续写好。请问,进入新时代,温州将怎样续写创新史,再创新辉煌?

姚高员:

“续写创新史”是总书记对温州的亲切关怀、殷切嘱托,也是我们必须以实干实绩回答好、完成好的政治命题、时代命题。为此,我们精心谋划,明确了推动温州“续写创新史、再创新辉煌”的实施路线图,打出了一套战略组合拳,重中之重做好“一二三”的文章:

“一”就是尽快确立区域中心城市这一地位。温州是长三角和海西区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城市,辐射浙南闽北赣东近3000万人口,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条件很好。我们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总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要突破1万亿元,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中高端人才超过100万,实现3个一小时交通圈,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南大门”和对接闽台的“桥头堡”。主要路径是加快推进对周边城市有辐射力和带动力的东南沿海重要商贸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等建设,全力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

“二”就是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两区”就是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温州续写新时代创新史的关键一招。“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国家自创区目前全国只有18个,我们将用好这一“国字号”招牌,使其成为温州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成为高新产业和高新企业集聚的主战场。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命健康和智能装备创新中心,建设成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在科技创新领域创出新的温州模式。

“三”就是高质量打造浙江“铁三角”。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铁三角”中的地位是省委省政府对温州的殷切期望,也是温州“再创新辉煌”的基本要求。目前“杭宁温”三个城市,温州与先进城市比还有差距。下步我们将始终以进入“排名前列方阵”和赶超发展的目标要求负重拼搏,确保GDP、财政收入、进出口等重点经济指标和医疗、教育、公共文化、养老、百姓收入等重要民生事业稳定在全省前三位次,保持经济发展向上向好态势,增强温州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真正成为支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版图的“第三极”。

总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好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奋力续写好新时代温州创新史,努力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来源:温州日报全媒体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